精神文明

用延安精神与先进文化塑造美的灵魂

编辑:作者:袁广斌浏览数:发布时间:2014-06-01

 

 

 

在浩瀚的黄土高原腹地,镶嵌着一块红色的宝石,它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在三川交汇的延安城北部,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

清晨,学子们迎着朝霞,在绿树与花草间苦读;

夜晚,师生们披着星斗,在书案与青灯前勤学。

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春风化雨;

在这里,精神与文化结合,硕果累累。

这是一个立身为公的舞台,熏陶与洗礼,凝聚着适应社会需要的火热情怀;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场所,学习与实践,转化为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良好技能。

一、守护精神,铸造灵魂

延安大学所处的革命老区陕北和革命圣地延安,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和鲜明的历史地理特色,拥有取之不竭的黄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从193510月到19483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领导中心和解放战争总后方。这一时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延安精神,得以培育并逐步形成。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小变大、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时期。延安的每一个山头、每一条小沟,都留下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今天的延安,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熔炉、大课堂。

延安大学诞生于抗日战争初期,其历史无疑是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历史的缩影。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延安大学始终坚持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不断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特别是为陕北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挖掘黄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这是延安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鲜明办学特色。

延安大学在对师生进行延安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治课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两课”理论教学中渗透延安精神,考试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延安精神理论教育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革命旧址作为教学基地,发挥本校延安学和延安精神理论研究的优势,安排研究成果突出的专家、教授为学生开办延安学和延安精神专题讲座,作学术报告及辅导讲座。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延安大学就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延安精神研究,并专门成立了延安学研究所,作为延安精神研究的学术平台。一批中青年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精神,利用延安和延安大学独特的资源优势投入延安精神的研究之中。这种研究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入手,同时赋予延安精神全新的意义,研究成果很快就引起了全国思想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延安精神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从这一时期开始,全国延安精神和延安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概念、基本体系和代表性观点,大部分是由延安大学学者和专家提出来的。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延安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治学严谨、学术水平较高的队伍。截至今年上半年,延安大学共出版延安精神研究方面的专著50余部,发表有关论文300余篇,拍摄电视片5部,其中获国家、陕西省及解放军总政治部奖励30余次。2006年,陕西省在延安大学建立了“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省级人文社科基地。

在抓好延安精神研究和本校师生教育的同时,延安大学还充分利用延安和本校的历史资源及人才优势,不断拓宽延安精神教育的范围,扩大延安精神教育的社会影响。1990年,中共陕西省委把延安大学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教委、共青团陕西省委和延安大学联合创办的“窑洞大学”也于1991年暑假开学。随后,共青团中央把延安大学确立为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自1991年以来,“窑洞大学”已接待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大中专院校院校的近10万名师生,进行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20年来,延安大学还先后接待了3万多名部队学员。

二、继承传统,服务老区

延安大学地处革命圣地,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办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传承“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辉煌的革命历史,服务革命老区,既是延安大学的神圣使命,又是党和国家的特殊需求。建校以来,延安大学充分发挥学校的地理优势,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大学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继创办“窑洞大学”之后,又创办了“泽东干部学院”,在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的延安大学,是党和国家加强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为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实际服务,是延安大学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光荣传统。从建国后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延安大学坚持以师范教育和医疗卫生教育为主,这是由当时陕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所决定的,也是学校主动适应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行为。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延安大学根据陕北经济文化建设的新特点,对办学思路做了重大调整,在加强师范专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管理专业。同时,学校还面向陕北在职人员,依托学校各个专业,开展函授、夜大和全日制成人教育,进一步拓展了服务陕北老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途径。从1998年开始,延安大学加快了学科与专业的调整建设步伐,重点建设了能源化工和区域经济等学科,与陕北老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陕西特别是陕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2年以来,学校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方面,延安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同时,学校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专门制定了创新教育制度,启动了创新教育基金,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

延安大学形成了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新形势,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探索。19894月,校党委作出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修订和制订了《延安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延安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业务考核奖惩办法》。1990年,校党委决定将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劳动课、军训课和社会实践课列入必修课教学计划。1991年,延安大学被国家教委评为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党委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德育考评条例》、《延安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等,不仅明确了德育的首要地位,而且在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铸就了新时期教师的高尚师德,学生中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现象不胜枚举。延安大学具有重视学风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早操、上课、自习考勤、旷课违纪处理等方面严格坚持,形成了“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刻苦”的学风。

2004年,延安大学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梳理、补充和完善,使其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校党委还非常重视发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学校最艰苦时期主动来校工作的一批教师的作用,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聘请他们担任教学督导员和兼职辅导员,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带动年轻教师,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弘扬文化,养成品格

立身为公,学以致用,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是延安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延安大学最初几任领导徐特立、吴玉章、李敷仁、江隆基等,都是无产阶级教育家,他们处处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生活上吃苦在前,工作中勇挑重担,危险时冲锋在先,以一言一行激励、鼓舞和影响学生,以无声的教育打动人心,为后来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延安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以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为支撑,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出了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一是利用圣地延安的历史优势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师资优势,结合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作协等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及各类学术会议,积极开展百场学术活动。从20043月至今,百场学术活动已举办了500余场,其中由校外专家、学者、教授所作的报告占到了一半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著名作家王蒙、蒋子龙、陈忠实,著名中共党史研究专家石仲泉、李君如、李忠杰,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路建平,新华社著名记者梁相斌,经济学家何炼成,化学家李前树,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家钱钟文、何西来、肖云儒、白烨、李建军,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郑永挺,全国优秀班主任申延生、教育能手杨杰等,都曾为延安大学师生作过精彩报告。二是实施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播工程,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并将多门相关课程列入必选课,以增加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三是各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人文学院长期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文学院开展的经典剧目展演活动、政法学院组织的模拟法庭庭审活动、外国语学院学生组织的英语角活动等2006年,延安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文化素质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纳入议事议程,不定期地讨论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教师们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与学生们的交流中,都能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学生们也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文化意识,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信息,积极探求文化素质的内涵,并在逐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教育,以便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学生们改变了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学到了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逐步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学生社团也是大学生学习、宣传、研究、实践陕北文化艺术的重要阵地,学校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祖国、社会、人民与我”主题演讲活动、“延河论坛”大学生辩论赛、“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知识竞赛、延安精神进校园征文等系列活动,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还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广泛开展心理咨询,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心理咨询中心5年间共预约面询4000多人次,其中危机干预40余起。调查显示,延安大学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正常,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较好地处理心理问题。

延安大学作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一所综合大学,十分重视黄河文明和黄土文化的挖掘。近年来,延安大学先后成立了陕北文化研究院、非物质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在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陕北鼓文化、剪纸文化、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的挖掘与研究也达到了较高水平,贾四贵、裴小旗等剪纸大师的作品多次出国展出并获得国际大奖。在课程设置上,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开设了剪纸选修课,体育学院开设了安塞腰鼓、陕北秧歌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黄土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

学校在改善校园环境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营造文化氛围。校园内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首任校长吴玉章的塑像,著名作家路遥的雕像,文化大师郭沫若的词碑,镌刻着校训、校歌的铭牌,反映了学校光荣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毕业生捐赠母校的校训石、广场标志石等,蕴含了毕业生的拳拳爱校之心。窑洞广场、先锋广场、精英广场、兰蕙园、同心园、晨曦园等,都是学子们读书、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延安大学本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组织开展体育教学,并根据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特色体育等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课内外紧密结合的体育教学新体系。群众体育活动以弘扬奥运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并根据学校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小型多样的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活动,社团数量多且坚持不断;定期开展的全校性竞赛活动,学生参与踊跃,赛事激烈;各学院不定期地组织多种层次、丰富有趣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和每年一届的院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每天的早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

四、长期坚持,一以贯之

早在延安时期,延安大学就把既要成才又要成人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1944524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延安大学是一所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学,给延安大学办学指明了方向。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讲话中明确指出,延安大学的教育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应注意养成学员的伟大品格”,“延大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更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学肩负着培养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条战线上急需人才的历史重任。当时,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满怀报国热情,闯过重重封锁,跋山涉水,来到延安这块火热的革命根据地。那时的延安条件十分艰苦,缺衣少药,大家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喝的是南瓜汤。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延安大学师生锻炼了革命意志,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爱国青年们在这所革命大熔炉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建国以后,曾经在延安大学工作或学习的师生中,有30余人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20余人成为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3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更有一大批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教育家等。这一切,都得益于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正确办学方针和学校艰苦奋斗的办学思路。革命战争年代的办学实践证明了吴玉章校长办学理念的正确性。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延安大学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只有几十孔窑洞,没有电,没有高楼大厦,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毛驴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批已经在省城西安工作的原延安大学领导、教职员和毕业学员重返延安母校,一批从北师大、复旦大学、华东师大、西北大学等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与其他高校支援延安的教授、讲师来到了延安大学,他们靠着延安精神,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学校,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陕北老区,献给了延安大学,他们是延安精神的传人,也是延安精神的化身。

即便是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延安大学的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学生宿舍和教室严重短缺。在重重困难面前,延大人没有被吓倒,而是自力更生,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学校建设快速发展。2002年以来,延安大学由原来的3个学院、9个系、24个本科专业,发展到21个学院、52个本科专业,硕士点也从5个增至22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老区、乐于奉献”的延大精神,从此深入人心。

致力于延安精神的研究与教育,也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的。1960年,延安大学被中共陕西省委评为陕西省文化战线红旗单位;1964年,《陕西日报》在头版头条对延安大学发扬老区革命传统、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学术讨论活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社论。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延安大学的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每年新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及校史陈列馆,观看校史片和《延安岁月》等录相片,听老红军、老八路、老校友做延安生活回忆报告。

延安大学从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黄河文明和黄土文化、革命文化的挖掘。延大鲁迅艺术学院教员、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谱写了蜚声中外的《黄河大合唱》和《黄水谣》,鲁艺师生和延大校友以黄土文化、黄河文明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还有诗歌《回延安》、话剧《白毛女》、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南泥湾》和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延安大学于七十年代末开设了陕北民歌课程,以这种在陕北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为突破口,对广大师生进行陕北文化乃至民族优秀文化教育,效果非常明显。为了继承老鲁艺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弘扬鲁艺精神,改变陕北地区文化艺术人才奇缺的状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延安大学先后恢复成立了艺术系和鲁迅艺术学院,吸引、安置了一大批从事陕北文化和陕北民间艺术教学、研究及整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陕北文化和陕北民间艺术的挖掘、创造与弘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延安大学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研究所、陕北民歌研究中心等机构,在陕北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20077月,延安大学陕北民间艺术团成立,艺术团下设陕北民歌合唱队、陕北舞蹈曲艺队和陕北民间剪纸队,目的是传承和发扬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培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人才及文艺团队。20085月,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6周年之际,延安大学民歌爱好者协会成立。另外,延安大学将丰富的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更新了教学内容,教师通过科研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并将科研的思维方法与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科研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毕业论文及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了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组织一批专家,搜集、整理、改编了3000多首民歌,撰写了30万字的陕北民歌研究专著。

五、文明建设,注重实效

七十多年来,延安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他们遍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默默奉献在文教卫生和工业生产的第一线,90%辛勤耕耘在西部地区。经过实践锻炼,大多数人已成为学校、医院、工厂的业务骨干。延安大学毕业生具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具有扎根西部、服务基层的奉献精神,这些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延安大学学生基础厚实、为人诚实、工作务实、作风扎实。

同时,学校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校园美化工作,仅2002年以来,就完成了六座教学大楼、一座现代化图书馆、一个大型窑洞群、两座大型体育场、两个大型广场和两个学生餐厅的建设与改造工程,购买了两个住宅小区,建成了晨曦园等一批休闲娱乐场所,硬化了所有道路,对所有空地和边角地都进行了绿化和美化。今天的延安大学,绿树摇曳,绿草如茵,百花竞放,百鸟和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延安大学坚持开展校园“三文明”活动,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素养不断提高,自觉清除校园积雪、自发扑灭山火、义务募捐、无偿献血、拾金不昧的事迹层出不穷。继勇救落水母女和落水儿童的英雄曹雪琦、巩学斌之后,又涌现出了黑鹏杰等拾巨金而不昧的典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艺术也如春风般渗入学生的思想。

2008922,延安大学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

15000多名海内外校友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母校华诞。在当晚举行的庆祝晚会上,陕北民歌、秧歌、腰鼓、舞蹈、说书等特色艺术表演接连登台,给全国校友代表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2009627晚,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主办、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协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在北京世纪剧院开幕,开幕式以“名校之夜·青春的微笑”为主题,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延安大学等10余所著名高校的演出队伍先后进行了表演和演唱。作为开幕式的压轴戏,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民歌合唱团表演的民歌合唱《大情陕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2010323,在世界音乐之都奥利地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延安大学陕北民歌的合唱团为欧洲观众和华人华侨演唱了《哪哒哒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三十里铺》等6首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民歌,并与奥地利“下澳洲”合唱团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同台演唱了3首外国歌曲,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支在金色大厅专门演唱陕北民歌的合唱团体。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合唱团先后5次谢幕。

这是精神的乐章,也是文明的回声。

如同对脚下这块黄土地的热爱一样,热爱美,追求美,是延安大学永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