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世翔 曹 巍 核稿: 刘 江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往前走、向上攀,越是要善于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我们从哪里出发”。延安大学共青团历来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始终将引领青年投身志愿服务实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与深化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的有机载体来抓,通过擦亮志愿服务“红”的底色、谱写志愿服务“专”的本色、锻造志愿服务“实”的成色,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数量持续增长,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创新,志愿服务育人实效逐步提升。数年来的志愿服务之路,写满了延大学子青春与汗水交织的志愿记忆,彰显了延大学子爱心与真挚汇聚成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
——高举旗帜,增强凝聚力引领力,擦亮延大志愿服务“红”的底色。围绕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加强青年志愿者思想政治引领的针对性实效性。全校2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扎实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志愿者深入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进对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情感认同和行动追随。2020年疫情伊始,延安大学学子坚定战“疫”有我,用主动作为彰显担当,建立校院班三级防控工作矩阵,全校团支部书记发挥信息员、宣传员作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组建“青年突击队”,2000余名返乡青年到社区(村)报到,439名返乡团员参与一线防控工作,成立“在线辅导志愿服务队”,为近400名医务工作者子女提供在线辅导,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1万小时,团员青年自发捐款达11万元。2021年岁末,因地方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延安大学青年志愿者按照思路要“清”、动作要“快”、队伍要“精”、机制要“新”、工作要“实”的“五要”工作理念,全时段、全方位投身全校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教职工志愿者带头冲锋,学生干部全员压上,入党积极分子、团组织先进分子全力以赴,上好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团课、思政必修课,用战“疫”行动诠释延大青年对党的绝对忠诚,擦亮了延大志愿服务“红”的底色。
——坚定信念,增强组织力战斗力,谱写延大志愿服务“专”的本色。在全国十四运志愿服务中,延大2588名师生报名,经过严格选拔,426名赛会志愿者、26名礼仪志愿、50余名医疗志愿者投入到2地3场馆的11场乒乓球赛事、18 场摔跤赛事和100余场十四运会延安“三项赛事”项目、120余场残特奥会游泳项目礼仪颁奖活动,服务总时长58293小时。制定《共青团延安大学十四运志愿临时委员会“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史学习,印发《关于成立第十四届全运会延安大学志愿者临时团委的决定》,成立延安大学十四运会志愿者临时团总支,设置12个临时团支部,团支部每日召开早晚支部例会,让党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志愿服务一线上。志愿服务先进事迹被10余家权威媒体报道,先后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黑龙江省体育局等单位以及乒乓球世界冠军马龙、樊振东等运动员的感谢与肯定,荣获了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志愿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践行宗旨,增强执行力服务力,锻造延大志愿服务“实”的成色。延安大学共青团坚持需求导向,加强统筹规划,不断完善团委、协会、学院三级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努力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品牌高质量开展。一是聚焦提升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优化“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实施,落实团中央书记处要求,积极推进“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志愿者全员纳入“青马工程”,制定《延安大学研支团“青马工程”专项实施方案》,累计培训研支团成员354学时;二是立足志愿服务主场景,着力推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按照“1+N+X”的工作思路,坚持需求导向,统筹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助力服务地方“阳光行动”,积极开展“我为环卫工人顶个班”“我为交警顶个班”“我到医院导医导诊”“我到景区做导游”等品牌项目;三是服务“双减”,推进中小学生支教志愿服务。开展“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研究,承担团中央直属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一起云支教·阅读向未来”公益行动,招募实践志愿者300人,召开2次志愿者培训会,完成100支结对帮扶任务,开展阅读、运动、课程打卡等支教服务累计3000学时;四是提升志愿服务注册覆盖面,营造服务育人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协会“志愿云”注册人数覆盖面,目前协会注册9600余人,占全校团员青年的60%,服务总时长达116万余小时,服务总时长长期位列陕西省第一,为我校及延安周边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陕西省最佳志愿者服务组织”“陕西好网民”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延大共青团将继续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更好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持续讲好志愿故事,弘扬志愿文化,发掘榜样故事,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为“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