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艾永华 文/图
界石堡村村民王延昌和妻子在拱棚内打理葡萄树。
“要按时浇水,注意通风,随时观察葡萄树枝叶的生长情况,要保证每一棚葡萄树都健康成长。”5月22日,夏日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还不到中午,便热浪蒸腾。延安大学的帮扶干部又来到界石堡村,查看葡萄树的生长情况。他们走进闷热的拱棚内,认真查看每一株葡萄树的长势,与村干部、种植户在现场细致耐心地交流。
发展葡萄产业是延安大学帮扶界石堡村以来,经过反复讨论、探索实践后确定的主导产业。
子长县马家砭镇界石堡村共有416户135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6户242人。“靠种地收入太低,村里曾经栽植过梨树、枣树,但收益都不高,没有规模化的主导产业是我们村贫困的主要原因。”界石堡村党支部书记王守文说,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延安大学被确定为界石堡村的帮扶单位。
责任就是使命。延安大学成立了对口帮扶领导小组,派驻村第一书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从完善基础设施做起,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通过对近年来市场的调研,葡萄的价格相对稳定,容易销售。”延安大学派驻界石堡村第一书记张军说,“发展葡萄产业劳动强度小、见效快、产业周期长、市场前景好。”
2016年,延安大学帮助界石堡村14户村民栽植了16亩葡萄,并投入6.8万元用于购买铁丝网、水泥柱、防雹网等设施。2018年,葡萄园首次挂果,每亩平均收入5000多元。“我家的两棚葡萄树去年刚挂果就收入7000多元,今年最少能收入2万元。”正在拱棚里为葡萄树打理枝叶的村民王延昌高兴地说,“今年我家又栽植了3棚新品种葡萄树,以后就有好日子了,这都是延安大学给我们办的好事。”
见到效益后,村民对栽植葡萄树充满了信心。2018年,延安大学联合马家砭镇政府积极争取整合扶贫资金,投入213万元为界石堡村建起142座标准化拱棚,全部栽植葡萄树,有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种植与经营。
为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延安大学每年选取有代表性的一户群众,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发展养殖业。2018年4月,村民王志昌饲养了10头猪,到年底前全部出栏,收入2万多元。王志昌说:“本来没想养猪,是延安大学的领导上门找我,并资助我1万元钱,建猪舍、买猪崽儿,连喂猪的饲料本钱都够了,卖猪的收入就是纯利润。”
“‘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这是我们帮扶单位的责任,要用心帮扶、用情解困,根据每一户群众的实际困难制定帮扶措施。”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顺说。
王祥是界石堡村的特困村民,患有动脉闭塞性脉管炎。 2017年起,他的病情加重,手脚溃烂,疼痛难忍。延安大学校长张金锁和党委副书记田伏虎、王顺到他家慰问时,当即安排延安大学工会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尽快把王祥接到医院进行治疗,减免可报销之外的其他费用。“虽然王祥去世了,但我和孩子们永远忘不了延安大学对我家的恩情。”王祥的老伴儿感激地说,“王祥生前,延安大学的领导多次来看望慰问,还减免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用。”
依托自身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延安大学减免了2名在本校上学的界石堡村学生的学费,并定期为界石堡村村民进行免费体检,为界石堡村的21名小学生送去学习用具,给村民赠送120套秧歌服装道具,设立葡萄种植教学科研基地,慰问困难群众……一件件好事、实事办在了界石堡村群众的心坎上。
延安大学帮扶界石堡村后,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悄然改变:道路硬化了,自来水进家了,主导产业形成规模了,文化墙建起来了,整个村庄干净整洁,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2017年,界石堡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8年,界石堡村人均纯收入达9168元。
“延安大学实实在在的帮扶,不仅为界石堡村建立起稳定的产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使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王守文高兴地说,“延安大学真是我们的好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