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我校获评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编辑:浏览数:发布时间:2023-12-07

作者:赵世翔    核稿:刘 江

本网讯 近日,共青团中央发布《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通报结果》,我校荣获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此前,我校还荣获2023年陕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示范高校”,3支社会实践团队获评“省级优秀团队”,鲁艺学院《绘出新征程下的“中国红”传承新时代下的“圣地光芒”》荣获“省级优秀调研报告”,聂工强、袁松岩、赵世翔3名同志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工作先进个人”。

长期以来,我校把“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提升的必要环节来强抓,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厂矿企业,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锤炼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2023年暑期,我校以“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开展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实践团队406支(组队规模较2022年增幅为41%),3000余名师生足迹遍及24个省57个市县(区)572个村镇,相关活动被学习强国、中青网、“三秦学子”等媒体报道140余次,获得实践地锦旗、表扬信、感谢信共48份。

——完善机制、系统谋划,提升社会实践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构建了“党委领导、团委牵头、部门保障、学院开展、师生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为工作原则,加强在项目申报、经费匹配、立项结题和宣传报道等方面的宏观把控,实现了社会实践工作各层面、各阶段的有机结合,确保管理有统筹、实施有成效、参与有收获。加强安全管理,为师生购买保险,修订安全管理预案,建立“家长+指导教师+学生”安全承诺制度,完善团队定期汇报和动态管理制度。聘请专业教师在立项选题、报告撰写、视频制作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创新载体、强化服务,构建社会实践工作多维助力格局。建成社会实践网络工作平台,实现了工作线上线下双受理,精简了办事流程,强化了服务效能。组织开展社会实践队服和队旗设计大赛,强化实践育人特色文化建设。依托“两微一端”及时报道和展示团队风采、交流实践成果,激发师生参与热情。与党政企事业单位签订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23份,拓展了实践育人平台。贯彻“五育并举”理念,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劳动教育实践部分纳入社会实践学分评价体系,有效增强了第一、二课堂的育人联动。构建社会实践导师库,新增入库教师50人,导师库博士占比70%。

——深耕厚植、注重实效,拓展品牌影响力、传播青春正能量。以深化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调研中提升认知,在实践中增长技能,在奉献中彰显担当。打造“实践+红色传承”品牌,政管学院、马院12支“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项实践队,组织开展理论宣讲23场,助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石油学院、外国语学院“请党放心、强国有我”35支实践队通过参观历史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观看红色影片等形式,深入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史、红色故事,在实践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实践+乡村振兴”品牌,经管学院、体育学院、鲁艺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实践团共招募队员253人,开展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活动16场、农产品直播带货活动6场;物电学院、数计学院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活动18场。打造“实践+传统文化”品牌,文学院、教科院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活动8次,化工学院、历史学院走进汉中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蔡伦纸、谢村黄酒、西乡绿茶与架花刺绣等制造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打造“实践+社区服务”品牌,学生社团联合会、张思德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一起云支教 携手创未来”专项活动,组建了50支线上结对帮扶团队。医学院“送医下乡”实践队开展基层义务问诊活动5次。建工学院、生科院“禁毒青力量”实践队走进社区开展禁毒宣传活动7次。打造“实践+延安精神育人”品牌,申请获批团省委“陕西省高校青马工程实践培训基地”,2023年暑期,为来自70余所高校的1000余名学生义务开展了延安精神实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