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福荣 杜 欣 核稿:张雪梅 编发:党委宣传部
本网讯 6月22日上午,我校老校友何干之先生物品捐赠仪式在北京燕山大酒店举行。我校副校长杨伟宏出席捐赠仪式。何干之子女何及锋、何苗挺、何劲草、何丁萌等7人,延安大学校友会代表等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由我校校史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梅教授主持。
捐赠仪式上,何干之先生长子何及锋介绍了父亲何干之的生平及家人捐赠意愿。何及锋先生深情表示:父亲是一位智者,从来没有动摇马克思主义政治选择,用自己的毕生在传播其光辉信仰;父亲是一位战士,像勇士般曾屹立于新思想启蒙运动的潮头;父亲是一位奉献者,延安时期他义无反顾放弃都市生活,来到边区继而再到华北等地,用自己的青春在书写革命奋斗;父亲是一位信仰的守望者,始终未放弃对党史事业的追求,坚守着正义与真理。他深情讲到,父亲最闪光的品质是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担当,他在生前最后时刻接受工作任务时,还坚定誓言 “给我这个任务,我就要再为党工作10年”。在何干之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每位在场人都为之深情动容,并致以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何干之先生四子何丁萌代表家人向延安大学捐赠何老生前珍贵物品,他向大家讲述了父亲在延安时期的工作生活故事和在延安大学的教学经历,分享了母亲刘炼教授珍藏父亲资料以及整理研究情况。他表示,将这些珍贵资料捐赠父亲生前曾工作、战斗过的母校,既完成了父母多年夙愿,也是建党百年之际全家人赓续红色血脉的行动,希望延安大学能够发挥它们的历史价值。杨伟宏副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校友办杜欣向与会捐赠方赠送了纪念品。
杨伟宏副校长代表学校对何干之先生亲属们的捐赠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这是何老家人爱校之心的集中体现,为我们深入学习宣传何老教育思想及精神风范提供了有利条件。何老的这批物品,是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见证,是中共党史教育的鲜活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必将成为我校师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感悟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批珍贵资料不但丰富了我校馆藏数量,提高了馆藏档次,拓展了馆藏领域,延伸了馆藏空间,必将为我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延安大学一定不负重托,把这批珍贵文物保管好、研究好和利用好,以发挥更大更广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应。
何干之(1906-1969),广东台山人,原名谭毓均,又名谭秀峰,1936年,正式用何干之笔名写文章,自此,改名何干之。他是我校知名校友之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史专家。1926年考入广东大学(后改为中山大学)。1929年赴日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专科、明治大学经济科攻读,1931年回国。
1937年9月,奉中共中央调令从上海赴延安,参加了陕北公学的开学典礼,是陕北公学创建时期的正式教员。其间,任陕北公学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兼课。1938年5月,到陕北公学分校枸邑县看花官任教。1943年调任延安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社会科学院院长,参加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发表了《文艺上的主观主义》《新八股的始终》《命运二种》等文章。1945年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华北大学二部(社会科学部)主任兼社会科学系主任、《北方文化》和《鲁迅学刊》编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学术委员、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历史组成员等。
从华侨之子到左翼青年,从上海亭子间的“文化人”到陕北黄土地的理论教员,从烽火办学的战时教育者到新中国的“红色教授”,何老始终坚守文化战线,站定教育讲坛,乐育革命英才。在何老的引领下,一批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贡献力量。